【腾讯云】腾讯云图,像PPT一样简单的数据可视化工具。5元搞定数据可视化,模板丰富,拖拖拽拽就能做出好看的可视化大屏。

南都讯 记者孙小鹏 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59人,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74人。南都记者梳理发现,广东共有8人新当选两院院士,其中高校领域有4人。

其中,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方面,有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方面,有华南理工大学韩恩厚、深圳大学李清泉、广州大学邢锋。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

马骏,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特种医学组)召集人、第八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生命医学部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鼻咽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CACA)鼻咽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美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ASCO)鼻咽癌临床诊治指南委员会联合主席。

马骏教授是我国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鼻咽癌诊治专家和研究型医生。依托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平台,38年来,他聚焦高发于我国的鼻咽癌(占全球病例47%),针对全身微小转移灶是引起鼻咽癌转移复发的根源,开展甄别与清除全身微小转移灶的系列研究,提出了“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全身化学治疗(化疗)可重塑以B细胞为核心的抗肿瘤免疫,有效清除全身微小转移灶”的 “增效”理论,制定了“先GP全身化疗,后局部放射治疗(放疗)”的新策略,大幅提高了晚期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同时,提出“采用临床分期联合miRNA分子标签,甄别出极少发生微小转移灶的低危患者,可降低治疗强度”的“减毒”理论,制定了“豁免化疗及缩小放疗范围”的新方案,显著减少化疗、放疗的毒副反应,改善了生活质量。

马骏教授是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杰出教授、获评“国之名医·卓越建树”等。他是国家外专局/教育部“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项目负责人,作为大会主席连续主办7届(2018~2023年)国际头颈肿瘤研讨会,应邀在国外肿瘤学大会作报告20次。他受邀主编首部英文专著《Nasopharyngeal Cancer - A Practical Guide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Springer出版,2021),15项研究结果写入了世界通用的放射治疗权威教科书。他指导的多名研究生获得国家高层次人才如长江特聘(2人)、杰青(1人)和优青(1人);他所率领的团队先后获评“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及“教育部创新团队”。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是世界最大的鼻咽癌治疗中心,在欧洲机构“Expertscape”全球鼻咽癌学术排名中名列第一,马骏为此做出了重要科学贡献。

华南理工大学韩恩厚

韩恩厚,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兼职高级访问学者,亚太材料科学院(APAM)院长、(联合国)世界腐蚀组织(WCO)亚澳非区域办公室负责人、Corrosion Reviews主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长期从事腐蚀机理、耐腐蚀材料、腐蚀控制技术、工程结构与装备腐蚀服役安全评定与剩余寿命评估研究与应用。研发出多种腐蚀控制与服役安全评定技术,已在核电、飞机、管道、电网、船舶、汽车、航天、海洋等多领域应用。

三次担任国家973腐蚀项目首席科学家以及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负责人等,目前正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负责人等。发表论文600余篇,他引27000余次,H因子74,G指数122;授权发明专利130余件(含美国专利3件);合作起草并发布我国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2项、团体标准23项;合作著编译著作10部(含章节);国内外大会和邀请报告170余次(国际80余次、国内90余次);培养毕业研究生100余名。以第一完成人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2012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16年获惠特尼奖,2019年获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突出贡献者,2021年获钱三强科技奖。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津贴等多项荣誉奖励。

深圳大学李清泉

李清泉教授,男,汉族,1965年生,现任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毕业,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973首席科学家,“十一五”科技部863计划现代交通领域专家组成员,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第三批“广东特支计划”杰出人才。长期从事动态精密工程测量创新理论和自主装备研究,该领域是测绘、土木、信息等学科融合的国际学术前沿。针对变形测量面临的“测快、测全、测准”挑战,构建动态精密工程测量理论方法,在瞬时变形、表观变形和内部变形测量技术上取得开创性突破,发明研制公路、铁路、地铁、市政、水利等行业自主测量装备,研究成果在全国的公路、铁路、地铁、水利等行业规模化应用,实现装备自主可控、国产替代和出口海外,引领学科创新发展,推动行业技术跨越,确立动态精密工程测量的国际领先地位。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服务青藏铁路、冬奥会速滑馆、深中通道等国家重大工程。

李清泉现任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城市信息学会副主席、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Urban Informatics期刊亚太地区主编。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省部级/一级学会一等奖多项和国际移动测量杰出贡献奖等。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10项,主编参编标准规范7部,出版本领域首部中英文专著《动态精密工程测量》等著作7部,发表SCI论文260余篇,谷歌引用超2万次,H指数76,入选斯坦福大学“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广州大学邢锋

邢锋,广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担任深圳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广东省教育工委副书记,广东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广州航海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等职。2023年9月任广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现兼任全国混凝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ACI(美国混凝土学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滨海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主要从事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与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研究。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排名1、2)。

图片:来源于学校官网

(注:部分文字材料来自学校官网)

内容分享:
【腾讯云】视频通信爆款 9.9 元起, 提供电商、教育、社交娱乐等多行业多场景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最快 1 天布局火爆赛道
Top